“醉”美大学时光——2000级国贸毕业十周年札记(二)

发布者:商学院办公室     时间:2014-08-28

    时隔十年,再回母校,物是人已非,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如同胶片一般,保留着我们的回忆,睹物思人事,让我们心境回到当年……


    华东理工,非常朴实平凡的学校,从她的校训“勤奋,求实”就可以看出这点,还记得当年报志愿的时候父亲说:“嗯,这是个上海绿化示范单位,肯定不错。”来报到后,看到的是平凡的校舍,朴素的同学,略发臭的青春河,接新生的99届师姐,长得也很平凡-_-||,还记得领好锅碗瓢盆被子床单枕头,来到六舍431找到自己床位后和室友握手致意的情景;还记得买了201电话卡,打了没几分钟就打光了的心疼;还记得在生活区买的德生收音机,后来它陪伴我考四六级,晚上收听VOA和刑警803;还记得国贸新生开会时,黄老师和张老师帮我们做的规划。新入学的种种紧张和兴奋,丝毫不亚于初恋的感觉。而那一年校园广播里面反复播放的朴树和任贤齐的歌,至今听到仍让我心境恍然穿越到2000年那个秋天。

    上海各高校都有各自特色:爱在华师大,吃在同济,玩在交大…而分给我们的是当时认为最苦逼的“学在华理”,所以华理给我最深的回忆就是那些教室和老师,六教102是我们的高数课和李红英老师,七阶下是恐怖的运筹学课和钱世超老师,三阶上是货币银行学和伏玉林老师,四教二楼东边是微观宏观经济学(你没猜错,又是伏玉林老师),六教阶梯教室是当时每周最期待的英语口语课和俞毓国老师,如果当时有男神这个词,俞老师当仁不让,他纯正的英式英语发音和充满光芒的眼神让我们膜拜不已,就是因为当年他带我们听的starry starry night让我取了Vincent这个名字,他让我们练习听力用的电影片段,让我在大学里面把《西雅图不眠夜》和《电邮情缘》看了无数遍。当年的入学英语分级考试,全学院唯一一个考到三级水平的同学就是我们国贸系的,学号我还记得,这里就不公布了,待会儿自行来朋友圈点个赞吧(^_^)。


    大学里面,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班导黄庐进老师、王晓光老师和穆家骅老师,他们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而不只是学生。还记得好几次受邀和其他外地同学到黄老师家里做客,和98级师兄师姐一起烧烤的情景,还记得黄老师班会上给我们生活学习提出诚挚的意见,包括当时我觉得很骇俗的催促我们去谈恋爱的建议。这种关心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即便在毕业后,黄老师仍然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我们的进步感到高兴,利用一切机会帮我们创造发展的条件……这种温暖,不仅是我们宝贵的记忆,也是华理让我们深深眷恋的原因。

    由于“学在华理”,大学的记忆中,自习的烙印尤为深刻,每天晚饭后和同学拎着水壶,在校园广播里王菲孙燕姿的歌声中走向七教、四教,自习到熄灯回到宿舍,泡脚背单词,曾经吃个葡萄就感到满满的幸福,虽然很无趣,很boring,而且学的东西大多在工作中排不上用场,最糟成绩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回想起来,努力的结果受益或许只是一时,努力的过程才是受益终身,因为这帮助我们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

    很多人都说年轻时不知道时光的美好,但其实不是的,大学时候每个学期结束,都感叹又一个八分之一结束了,要抓紧enjoy剩下的每一天,但时光有如掌中流沙,你捏得越紧,从指缝中流逝得越快,一晃就毕业了,大家读研的读研,工作的工作,结婚生娃的结婚生娃,出国的出国,跳槽的跳槽,创业的创业,忙碌于俗务,有如意的,也有失意的,个中辛酸,冷暖自知。我们日益融入社会,和校园渐行渐远。


    有人说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那大学四年我们只是青春期的心态,莽撞、冲动、精力充沛、迷茫、富有情感。待而立之年过后再回首,却鲜少有人后悔,有的最多只是遗憾,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一切,当初的选择,已经变成当下的坚持。

    母校是什么?母校是每天回到宿舍和室友骂好几遍,而别人说她不好就要争个脸红脖子粗;是毕业后工作再忙,也常常点开学院网站,看看新来了哪些老师,哪些老师职称有了变化;是在新闻里看到关于华理的消息,总忍不住多看几眼;是即便在其他学校深造了,仍自报是华理人。华理很平凡,只是个一般的211高校,华理很不平凡,因为有那些真诚待人的老师,和善良热情,又杰出优秀足以让我为之骄傲的同学。还是那句话,华理未必许我们辉煌的未来,但必定许我们踏实沉稳的人生。

  

文 /国贸专业2000级校友 马捷

×请先登录

账  号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