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教师谭潇博士在管理科学顶级期刊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发表论文

发布者: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时间:2025-05-13

当中美贸易政策像过山车般起伏,关税数字每跳一次都牵动企业神经:是坚守海外还是全面回撤?政策不确定性与国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供应链究竟藏着怎样的生存密码?


华理商学院教师谭潇博士携手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Panos Kouvelis教授、美国迈阿密大学Sammi Tang副教授,历时五年学术马拉松,从特朗普1.0任期到特朗普2.0任期,持续追踪贸易战及关税动态,于近日在管理科学顶级期刊《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发表论文“Flexibility Value of Reshoring Capacity Under Policy Uncertainty and Domestic Competition”。


1111.png


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为跨国公司近些年正面临日益增长的政策不确定性,尤其是地缘政治导致的跨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兴起和工业政策的频繁调整。这些不确定性影响着从低成本出口国家进口原材料和成品的成本,以及不同国家生产的相对盈利能力,这一现象促进了多样化的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跨国企业通过回流(reshoring)这一运营手段投资在本土建立产能,以应对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国内企业的激烈竞争。这种投资不仅是为了规避关税风险,还增强了企业运营的灵活性。然而,回流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税收抵免对需求的刺激作用,以及国内竞争对手的效率。论文通过博弈论模型,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的回流产能决策及其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动态,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经营决策提出参考建议。


首先,论文探明了两类关税政策的差异化影响,成品关税可能促进或抑制回流投资,取决于溢出需求效应与产出数量效应的相对强度;而原材料关税却始终抑制回流投资。其次,论文发现国内竞争可能抑制或促进回流投资,取决于国内企业的成本效率。高效率的国内企业会削弱跨国企业的回流意愿,而低效率对手可能激励跨国企业通过回流产能争夺国内市场。然后,论文揭示了税收抵免的积极作用,税收抵免通过刺激需求和消除产出数量效应,显著提升回流投资和本土生产。最后,关税和税收抵免政策可能会对企业的预期利润和行业产出以及消费者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关税政策通常损害跨国企业利润,但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因竞争强度而异;税收抵免可能同时惠及两类企业,但也可能因竞争加剧损害国内企业利益;相比关税,税收抵免能更直接地刺激回流投资和本土生产,同时提升消费者福利。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决策犹如在湍流中行舟。本论文研究表明,虽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短期刺激部分产能回流,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超出政策制定者的预期。单边加征关税犹如双刃剑,在改变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同时,也显著推高了进口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置身于大国博弈中的企业而言,被动等待政策明朗并非最佳策略。本文构建的博弈模型揭示,通过精准评估关税政策的双重作用机制、竞争对手的效率参数以及财税激励的乘数效应,企业可以建立动态决策框架,就能在供应链重构浪潮中把握主动权——这或许比简单预测关税税率涨跌更具战略价值。


图2.png

图片来源:MISH TALK May 10, 2019


678.jpg


谭潇,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供应链、科技驱动的运营管理、博弈论。


论文信息:

Panos Kouvelis, Xiao Tan, Sammi Y. Tang. Flexibility Value of Reshoring Capacity Under Policy Uncertainty and Domestic Competitio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thcoming.


论文链接:

https://pubsonline.informs.org/doi/10.1287/msom.2023.0387


撰稿:谭潇

审稿:吴一帆



×请先登录

账  号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