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科技创业:生物医药产业案例集》:理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精彩样本

发布者:品牌部     时间:2025-11-24

      
 
       当前我国科技创业正从“引进消化吸收”迈向“硬科技驱动”的新阶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课题。在此背景下,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教授商学院教师万倩雯主编的《科技创业:生物医药产业案例集》应运而生。该著作依托华东理工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学科优势,系统梳理了科技创业的前沿实践。南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张玉利教授就此书撰写的评论文章《理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精彩样本》在新华社平台发表。以下为文章内容:
 

       科技创业是当今乃至未来很长时间的前沿课题。一方面是我国经济技术在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后,不再满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战略指引下,到了“硬科技”驱动创新创业的发展阶段了。不仅如此,我国需要发挥大国作用,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相应地,科学家创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领军企业要重视原始创新、大学等研究机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等都已提到议事日程;当然,面对“卡脖子”技术,我们也需要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业:生物医药产业案例集》的主编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阎海峰及其研究团队,依托学校生物医药相关学科优势和校友资源优势,长期深耕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研究素材,系统开展了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大健康产业领域科技创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转化与创业治理等系列研究,这本书即是上述研究成果之一。

 

       书中以华东理工大学校友创业为对象,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的创业案例,非常及时和必要。由于是以校友创业为对象,能够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保证了数据资料的真实性,能够挖掘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细节和关键点,对读者阅读和研究来说非常方便。

 

       科技创业不同于面向消费者群体日常生活需求的创业实践,具有投入大、时间长、不确定程度高、风险大、失败率高等特点,同时科技本身的高度专业性,使得一般读者难以理解。不介绍科技本身不行,介绍多了读者可能因为不懂而降低阅读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科技本身的介绍力争做到通俗易懂,降低了科技本身的高度专业性造成的阅读门槛。

 

       书中的案例有助于研究和理解科技创新与创业的互动关系,帮助人们探索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科创创业如果不通过创业机制能不能比较好地实现科技突破?以标新生物为例,该公司在蛋白降解药物研发领域,以GT919和GT929两款分子胶降解剂实现了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跨越。这显然是重大的突破,如果杨小宝开始并不是选择创业,而是在科研院所研究,可能不会这么快地实现跨越。创业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创业者群体更快速地迭代,基于最小化产品的试错和迭代、精益创业的逻辑在科创企业同样发挥作用。这是科技创业的独特价值,也说明科技创业不能等到科技成果成熟了再转化,科技创新与创业的相互促进更可能推动科技创新。

 

       我们从奥浦迈攻克细胞培养基的工艺难题、修实生物挑战复杂的多肽合成技术以及微康益生菌菌种库的建立中,都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双向赋能。

 

       当然,科技创业不见得都从科研端发力,也可以从市场端切入,善时医疗和尚沃医疗就是实例。它们都是从实际应用中的痛点出发,反过来推动技术研发,精准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阅读也能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创业。创业绝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而是在技术、资金、政策、市场等复杂环境中,通过持续学习和调整,逐步建立自身能力的过程。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长、投入大、监管严,最能体现这种“系统化创业”的特点。书中的案例企业都是在多重限制下,通过不断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又共同推动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前进。

 

       这也恰恰印证了我在之前的研究中曾经强调的观点:企业,特别是优秀的科技企业,正在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它们能发现更实际的产业问题,投入更多资金,组织更高效的研发团队,也更能承担创新风险。换言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正在深刻改变我国传统的创新格局。这本书中的创业者们,正是这一重要变化的先行者。他们的故事,是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完美结合。

 

       科技创业一定是重要的研究领域,“硬科技”创新、基于科学基础研究的创新驱动创业、科学家与企业家融合、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科技金融等都值得研究。《科技创业:生物医药产业案例集》一书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业及科创企业发展,帮助我们理解科技创新如何与创业实践深度融合,认识科技企业如何在限制条件下实现创新突破,思考政策和资本如何更好地支持创业进程。希望今后能追踪研究并拓展到其他重要产业,为推动科创企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作出贡献。

 

(张玉利 南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商学院教授)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 2025-11-21

 
 

×请先登录

账  号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