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蒋传海: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与重构

发布者:品牌部     时间:2025-09-19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蒋传海教授接受《社会科学报》专访,就“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与重构”这一议题分享了他的深度研判与思考。以下为文章内容:
 
 
       2025年10月15日,《社会科学报》将迎来创刊40周年。自1985年创刊以来,作为全国首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报刊,本报始终聚焦社会现实、理论前沿与学术进步,以理论文字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值此40周年报庆之际,本报推出“名家访谈”系列,以期以思想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与理论学术共同走向更广阔的未来。本期本报专访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蒋传海。
 

       Q:社会科学报:请问,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历经了哪些阶段?有哪些重要成效?

       A:蒋传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全球化发展浪潮,深入推进市场化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极大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枢纽,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主要体现在当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干扰冲击时,其空间结构及其技术经济联系所表现出的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和可重塑能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2001年,逐步加入全球价值链阶段。中国一部分企业通过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专门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任务,进入全球价值链,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二是2001年到2008年,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阶段。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积极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举措,尤其在关税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吸引大量外商投资并产生技术溢出,中国大量企业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仅形成多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而且成为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三是2008年到2018年,沿全球价值链攀升阶段。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特别是劳动力优势逐渐降低,中国政府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学习机会,深入全球供应链各个环节,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品牌建设,在各个行业实现技术升级,不断沿价值链向上发展,部分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四是2018年至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提升阶段。受各种重大冲击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变革与重构,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中国强行“脱钩断链”“去风险”,中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升。在此期间,中国围绕重点制造业产业链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在提升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和产业体系完整稳定和健全机制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取得许多成效。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巩固,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中国通过加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制造业韧性较强、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二是产业质量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国部分工业基础产品和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国产替代能力不断提升,一大批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持续增强并成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芯片、5G、量子计算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大幅度跃迁,中国已成为唯一进入国家创新指数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三是中国已成为全球价值链枢纽。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贸体系,自2013年起就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中间品贸易第一大国,自2017年起,与美国、德国共同构成全球价值链三大枢纽。

 

       Q:社会科学报: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入演化,有哪些新特征?对中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中国如何应对并确保产业链韧性与安全?  

       A:蒋传海: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与重构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重构的逻辑不同。以往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基本沿袭“成本和效率导向”,而本轮产业链调整更多表现为“统筹安全与效率”的重构,政府和企业寻求建立兼具韧性与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全球产业链重构呈现本土化、近岸化、友岸化与分散化的趋势。其次,重构的技术驱动力不同。以往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主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应用,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供应链上的交互方式,而当前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绿色低碳技术的兴起正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第三,重构的规则不同。以往产业链调整基于自由主义思想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在本轮的产业链调整中,更多受到不断增强的全球治理区域性机制以及数据保护和环境标准等新规则出现的深刻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核心枢纽,既面临技术封锁与规则重构的外部压力,也承受着产业链外迁与区域化分流的转型阵痛。面临这些挑战,一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必须更加注重国内本土市场,扩大内需,把经济增长模式从原来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到依靠“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上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二是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中国制造业规模,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质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发展,加快重点领域产业链“补短板”,提升自主可控能力,解决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加强重点优势领域产业链“锻长板”,提升产业主导性,努力在未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和重构中掌握主动权。四是扩大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世贸组织体系下形成的“世界制造”体系仍具有稳健性、灵活性和韧性,要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国际政策与法规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五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只有参与无数供应链的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技术条件,才能保持系统的稳健、灵活和韧性,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支持一大批中小企业聚焦“专精特新”发展,引导成为“隐形冠军”企业,一些企业要积极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新趋势,优化海外产业布局,实现更高质量的国际化。  

 

       Q:社会科学报:如何看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高质量制造业协调发展有哪几个着力点?

       A:蒋传海:当前中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跃升的关键时期,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必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十个大类。十大类生产性服务业贯穿制造业全过程,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当中,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纽带,通过提升产业附加值、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扩散,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高质量制造业的协调发展,需要从几方面着手:一是要以协同创新促进两业协调发展。建立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把更多的原本属于制造业内部的服务活动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发展的新产业,另一方面强化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能力,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创新性生产服务推动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之外的增值服务,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二是要充分发挥制造企业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作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先进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技术优势,向产业链服务领域延伸,实现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向“制造+服务”供应商转变。一种是制造业企业将服务活动分离出来并外包出去,从而产生一大批专业化的生产服务性企业。中国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规模的优势,将与产业链供应链所对应的生产服务业潜力挖掘出来,优势互补,推进两业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三是要放松管制和促进竞争。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逐步降低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引导外资企业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大投资。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在技术转让交易、产权保护、资产估值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Q:社会科学报:上海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有哪些代表性举措?  

       A:蒋传海:上海肩负着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构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上海在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积极构建“(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这一总体布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多元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降低了单一产业依赖风险,增强了产业链的抗冲击能力。二是发挥链主企业的牵引作用。强化链主企业的产业整合能力,支持商飞、中芯国际等链主企业发布技术攻关需求,加强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协同研发。链主企业通过技术溢出和供应链协同,降低全产业链边际成本。三是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支持。作为“国之重器”的摇篮,上海高端装备产业以C919大飞机、超大型LNG运输船、F级重型燃气轮机等为突破,持续攀登全球产业链价值高峰,彰显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推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发挥“投早投小”、产业投资、并购整合、补链强链功能,提升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整体能级和发展水平。四是实施产业链招商政策。率先推出产业地图,强化市区协同和一盘棋统筹,瞄准14个重点产业链32个细分赛道发力,按照“一链一方案”制订相关招商方案吸引总部型企业和优质项目落户,优化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布局。五是区域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上海推动建立长三角三省一市经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搭建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平台,在产业链各重点环节形成细化分工与互补,通过产业链整合、建立联盟、关键技术掌控、股权并购等方式,构建完整产业链合作生态,提升重点产业链竞争力。

 

       来源:社会科学报 | 2025-09-18 

×请先登录

账  号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