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MBA20周年】光荣与梦想系列报道四:国际化道路的拓疆者

发布者:专业学位中心     时间:2017-11-29     阅读次数:706

初见黄老师,她身处一群高大的外国人之间,飙起英文来妙语连珠、语惊四座,引得外国友人频频点头,只叫你敬佩于这小小的身躯里竟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再见黄老师,在她的办公室,利落而不失幽默的谈吐,道出的全是长者才有的故事,说不尽的全是历史见证的情怀。

她是我院副院长黄庐进教授,你也许听过她不凡的英文谈吐,却不一定听过这背后的故事和历史…..

 

改变:成就了更好的彼此

黄庐进老师自1996年秋调入华理工作,1998年第一届MBA学生入学时,也是她第一次教授MBA课程《商务英语》。“那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英语课难上。”黄庐进老师对第一届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第一届学生的年龄偏大,绝大多数人都是工作了十几年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因工作环境的不同而参差不齐,一半的学生有着外资背景,英文水平较好,而另一半学生立足本土企业,英文水平相对薄弱;这样一来课程定位就显得尤为困难,要么‘高不成’,要么‘低不就’。”黄老师彼时的教学采用了“中级口译”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对课程反馈不尽人意。

 

转年,黄庐进老师作为MBA项目主任,痛定思变,开始探索MBA英文授课方式的改革,决定采用小班分层教学法,“我们根据入学成绩将学生的英文成绩分进了不同的班级,一个班30人左右,这种小班授课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因材施教,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是MBA的首次教改,,直到今天,学生对MBA的《商务英语》英文授课满意度评价一直居高未下。


这种小班教学方式的变革,对华理MBA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可以用英文授课的老师,这些老师成为了我们日后走向国际化的基础力量,”黄庐进老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这9位英语老师,也构成了华理MBA的一大特色,要知道,在国内所有高校的MBA中,我们是唯一一所拥有自己的商务英语老师的,不仅如此,这些老师都十分敬业,穆家华老师已经快70岁了,却依然坚持在MBA英文教育的第一线。”

 

如果说,黄庐进老师用自己的专业改变了MBA的教育方式,那么,MBA也改变了她。一直从事在本科教学一线的她在刚接手管理MBA这个新的教育项目时,也曾是“两眼一抹黑”,但是为了做好它,黄老师亲自跟班听课,学习了MBA的所有课程,一是打铁还要自身硬,她不想做一个“外行领导内行”的MBA项目主任;二是及时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帮助任课教师尽快适应MBA教学。“借着MBA项目,我认识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MBA教学要求务实、落地,学生群体也不同于普研,互动式的教学,学生也是我的老师,他们的实践经验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先做朋友、再做师长’的谦虚心态,改变了我做专硕教师的方式和方法。”

 

改变,成就了MBA和黄庐进老师更好的彼此。

 

谈判:谈出了国际化的康庄大道

华理前任主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副校长涂善东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商学院改变了华理留学生的肤色”,言及之处,是对华理MBA的国际化发展莫大的肯定,而这其中,离不开国际化道路的拓疆者黄庐进老师。

 

中澳MBA项目是华理MBA正式踏入国际化办学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走得不止艰辛,也曾惊心动魄。2001年,黄庐进老师和时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石良平教授借去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讲学的机会,顺访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简称:UC);这是中澳签定协议后的中方第一次访澳。“一下飞机,对方MBA项目主任告诉我,没有办法给我们已经录取的首届中澳MBA学员发放“堪培拉大学的MBA录取通知书”,其原因是中国学员没有国际公认的雅思考试成绩。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忆往昔峥嵘,黄老师面露凝重,“若UC要是真的不发录取通知书,将是多么严重的危机事件啊,除了我们华理刚迈出的国际化办学会停下外,华理的教育品牌也将毁于一旦。”

 

于是,和澳方的艰难斡旋由此展开,仅仅一天的时间,从早上8点半开始到傍晚4点半,历经了五场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人员参加的听证会,连午休都安排了座谈。“从校领导、院领导到学术委员会、国际办公室再到各级行政人员、教师,可以说,我和澳方学校的相关人员都谈了个遍,当真是舌战群儒了。”直到当晚八点半,UC的MBA主任James将40份录取通知书送到宾馆,黄老师和石老师这才松下一口气。

 

隔天一大早,准备搭乘飞机回国,那一天,是9月11日,“这一天,我一辈子都记得,因为要一大早起来赶飞机,我被闹铃惊醒,想借助电视让自己清醒过来。一打开电视满屏都是轰炸的画面,起初我还以为是电影大片,后来一看是真的恐袭,赶紧拨打石老师房间的电话…..他当机立断,马上火速赶往机场。万幸,在我们起飞不久,悉尼国际机场为了安全起见,便全面封锁了。”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真真如同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仗,惊心动魄。

  

国际化的谈判除了外语好,商务知识牢固、思维敏捷、气场强大三者缺一不可。在国际化谈判道路上独当一面的黄老师也总结出了独到的经验,“把握拿捏对方的诉求要精准,这是第一要义。对于海外高校而言,他们亟需累积国外合作院校的数量以配合本国的国际化战略;对我们而言,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引进外智,提升我们的MBA教育质量是第一诉求;同时也为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听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教授和海外企业家讲师的课。”

 

中澳之后,中法MBA、国际“七校联盟”MIEX项目, 本/硕互换交流双学位项目一一落地展开,国际化的道路也越拓越宽,行进在这日益宽广、日渐多元的大道上,国际留学生的国别也远跨欧、美、亚、非和拉美。黄老师告诉笔者,“我们现在又在考虑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一步输出中国的教育品牌,培养更多的“知华派”和“亲华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本土化培养人才。这就需要了解外资企业在想什么?中资企业的需求,这将是商学院在新时代下继续讲国际化办学做大做强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商学院,或MBA国际认证是近几年来国内顶级商学院向国际一流商学院冲刺的一个必要手段。黄老师认为,如果华理MBA要跻身国际舞台,就必须参加和通过AMBA国际认证、以国际标准来持续改进教育质量。

 

2011年,第一次AMBA认证开始,“当时认证委员十分认可我们的国际化水准,国际MBA项目中有稳定的外教队伍,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班上课,与德、俄高校开展living case 项目等,顺利通过了认证。次年,我们将living case的经验,再创新为Action Learning,一举获得AMBA认证5年。”今年,12月3-5日,我们将迎来AMBA的再认证,届时的专家现场答辩会也算是有一种“谈判”式的较量吧。

 

谈判,谈出了华理MBA国际化的康庄大道。

 

后记:

路是脚踏出来的,

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谨以此文致敬每一位书写自己历史、也书写MBA历史的开拓者。

 文|丁婉星

 

×请先登录

账  号

密  码